po文 - 历史小说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在线阅读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40节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40节

    但即便是解除编管,也只有柳氏和三娘四娘有足够的人身自由。而韩彻作为安南县县令,职责规定下,莫说随意离开安南,便是无故夜不住宿县衙后院都会被朝廷责罚的。

    安南和京城外来又太远,如柳氏和三娘四娘这等女眷独自出行,必然要担忧一路安全等问题。况且韩彻作为家中的唯一依靠,他留在安南,大概率情况下,她们也不会轻易离开安南的。

    不过这份圣旨背后的含义侧面倒证实了韩彻之前的预料,老皇帝对太子是真起了废弃的心。因此,韩彻的“识相”到底是让老皇帝满意的。

    于是当初原身遭受流放贬谪时,是以口谕:纵缝恩赦,亦不在量移之限编管韩彻一家。如今老皇帝又同样是以一道口谕,解除了这份编管。

    在这种局势下,回京城的事,韩彻觉得还是再缓缓吧……

    很快,韩彻也因为事物太多而忙得脚不沾地,彻底将这事抛之脑后。

    今年月份越往前走,雨水便越多。尤其是在进入三月中下旬开始,安南县内已经连续半月,未曾见雨水停歇过。

    再这般降雨下去,韩彻既担忧农作物会被影响,又恐生水患等自然灾害。

    眼下各村里正也因这事变得忙碌起来,前些日子,衙役按照韩彻的吩咐,下到各村交代叮嘱这些里正务必要做好各自辖内水利方面的监管工作。

    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帮助村民们处理问题。若发现问题严重,处理不了,便需得立即上报衙门。

    同时,韩彻也召集到多名木匠,一同赶制龙骨翻车。

    有韩彻提供原理和大致的构图,没几日,这群木匠便成功造出一台龙骨翻车。

    韩彻大致检验过没发现什么问题后,当即便带着韩老三,驾着牛车将这台龙骨翻车拿到南城外的职田,寻了一处水量较多的水田,现场检验。

    龙骨翻车是灌溉排涝两用型的,韩彻这次的目的是为了给水田排涝,所以这台龙骨翻车在置放时,车身是倾斜在靠近江河旁边的水田附近的水渠中。接着,再将车身和下链部分倾斜进水渠,用脚踏的方式驱动链轮,用沿水槽将水渠里的水汲取出来,送至旁边较高处的江河中。

    “此物制造的甚好!”韩彻高兴得直赞赏。

    “全赖大人提供图纸和讲解。”工匠们忙纷纷谦让道。

    说起来,安南常年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因此过去当地百姓种植农作物,一直都鲜少需要为农作物做取水灌溉一类的事。

    本地的木匠们便也从未做过这些大型农田取水灌溉类的农具,所以即便是有韩彻提供的图纸和思路在,其中很多细节部分也全靠这些木匠的悟性还有灵敏又娴熟的手活。

    韩彻便连连夸赞道:“若非你等技艺绝佳,这龙骨翻车还不知何时才能造出。有了这农具,安南今年农作物得以保住的话,当记你们一大功。”

    得了韩彻这般的夸赞,木匠们高兴又激动到脸都有些泛红起来。

    时下匠人地位并不怎么高,韩彻不仅尊重他们的手艺,还言他们此次对安南百姓都有功劳,又如何能不让这些木匠心情澎湃激荡。

    于是过了几天,这群木匠就又兴奋的跑找来韩彻,言道他们把韩彻画出的另一张简易图纸,也就是风力水车给造出来了。

    风力水车是以风帆为动力装置,分为风车和水车两部分。跟龙骨翻车相对比,风利水车属于有风就转,不需人力便可自行工作,更为轻省方便。

    韩彻这下可真是惊喜到了极点,因为他对风力水车之所以做过了解,是因为曾经在做农业技术方面的工作时,去到过一处靠海的地方。

    从那里,韩彻了解到,过去他们的制盐方式是从长芦盐场学习来的。而长芦早在清代时期便利用风力水车,从大海中汲取海水制盐。

    对于人类来说,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往今来,盐更是受到国家管控的重要民生物资和战略物资。

    安南县靠海,在制盐上同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韩彻手中也有更为方便制盐的技术,只不过制盐一事牵扯太大。

    眼下安南又正逢雨水多发季,韩彻还是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吧。

    很快,韩彻便召集了一大批会做木工的。跟随那几个木匠一起,加班加点的尽快赶制风力水车和龙骨翻车。

    这两种水利农具各有各的优点,韩彻便命人分别制造出一批。之后再给各乡镇都先发放一套,让乡民们根据自己田地的具体情况,再自行去找木匠打造。

    有了这两样工具排水,韩彻后面下乡再巡查农田里面的情况时,地里那些作物的情况果然便有了明显的好转。

    只是今年这天也不知怎的回事,雨水一直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虽没有特别大的风雨,但眼下已经有二十五六日,天空未曾挂过太阳。

    这日早上,食用完朝食,韩彻见着天虽阴着,但好歹雨终于停歇住了,便喊韩老三去准备蓑衣斗笠还有牛车。

    柳氏瞧见,便忙问道:“二郎,你今日又要下乡吗?”

    韩彻说道:“嗯,今日想去刘家村和李家村看看。”

    如朱家冲,郭杨两个村子这种地势较高的村庄还好,韩彻现在最为担心的便是这两个地势较低,又靠近海边和江河的村庄。

    尤其是刘家村,之前便一直受到春夏季海潮的影响。村民们每逢这时候,便只能饮用苦咸之水,滋生疾病。

    今年雨水这般多,韩彻不仅担心这方面再出问题。更怕这雨水一直不停歇,空气湿瘴越发厉害,恐有疫病滋生。

    “那你等下,我去给你多拿两身衣裳和鞋袜……万一要是淋湿了衣裳,一定要赶紧找地方换下。”柳氏忙道。

    作为官员亲眷,柳氏也很清楚。即便天降大雨是自然灾害,但只要缴纳不出赋税,在朝廷看来,便是韩彻这个地方主官的失职。

    安南百姓去年甘蔗制糖是挣得不少银钱,但别忘了,还有刚被收编的那五百多户山间土着们。今年真要受灾,以他们的家底多半是缴纳不出赋税的。

    不过韩彻倒没怎么担心赋税,要是真出灾害,他就更不想去逼迫那些土着们缴纳。要责罚便责罚,唐刺史若是还派判官来催收,实在不行的话,韩彻都想好了,到时候就主动把自己往监狱里关,自囚以做惩罚。

    有道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无赖管用就行。

    再说了,只要老皇帝若还活着,这皇位之争没做最后的定局,韩彻也是没想过离开安南的。

    第一更完成,第二更照旧在后面。

    第48章

    受灾

    临出发前,韩彻吩咐钱县丞留宿县衙班房,以防突发事件。

    这次巡查的刘家村和李家村距离县城都比较远,不出意外的话,今晚韩彻估计是赶不回县衙了。

    好在今日天气给力,韩彻他们一路上未见雨水降落。先去巡查的是李家村,村民们瞧见韩彻等人到来,还纷纷跑来迎接。

    在韩彻询问情况时,里正还神情轻松的说道:“回大老爷,用了那龙骨翻车和水车把水排掉后,大家地里目前的情况都还好。”

    即便如此,韩彻还是带着韩老三和一干衙役去到田地里做了一遍大致巡查,才又坐上牛车,朝着更南面的刘家村赶去。

    等赶到刘家村时,天色便已经不早了。

    韩彻瞧着已经阴暗下来的天色,今晚便只能现在刘里正家借宿,待到明日一早起来,再去到田地里做巡查。

    刘里正给他们安置的房屋,还是前年来时一样。不过屋子里的家具还有摆设,多了不少以前新添置的。

    这两年刘家村靠着养殖生蚝,制作耗油还有售卖蔗糖,家家户户都挣得不少银钱。如刘里正家中就更不用说,手中有了银钱,家中自然就有了变化。

    刘里正一家还乐呵呵的告知韩彻:“江河还有井水是受了影响,比往年更为苦咸。不过从山上引下来的泉水还是清甜的,也从未有过咸味。”

    “泉水更方便,就在自家家门口。比去河边挑水,或是井中打水更方便呢!”

    所以刘家村村民们这两年即便是进入秋冬季,日常生活所需的用水,都是来自于这些山间泉水。

    有道是病从口入,事实上,只要食用这块不出问题,便能杜绝很多疾病。像韩彻之前担忧的瘟疫,此刻倒显得有些多余起来。

    韩彻总算是能放下心来,安心的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韩彻在刘家村做完大致巡查,便带着韩老三和一干衙役往县城赶回。

    等韩彻他们回到县城后,雨水便停歇下来。甚至还出了两天久违的太阳。一直到第七天的上午,温度大幅度上升。

    对于这骤然升起来的高温闷热,韩彻和衙门里几个懂得几分看天象的,此时全都是满脸的担忧。

    有过经验的都知道每逢夏季暴风雨到来之前,气温会突然变得闷热。而安南又靠海,有那经验老道的衙役还来告知韩彻,言道今晚或最迟明天恐生较大台风这种极为恶劣的天气。

    韩彻只能在第一时间,便赶紧命衙役去到各村通知大家做好防护应对工作,其中如最为靠近海边的刘家村和李家村的村民,还有南面另一个徐家村,一起做好短暂迁离至县城内的安置。

    毕竟当初选址修建县城时,县城位于安南县最为靠北这块。整个地势相对其他居住地都略高些,还有县城内的这些房屋建筑,比之大多数农户家修建的竹屋也会更为牢固。

    三个村的村民便简单收拾些必备的物品,坐上自家的牛车,跟随里正和衙役,快速又有序的朝着县城赶来。

    安南人口本就不多,韩彻又让集市暂停。原本给那些集市售卖的村民们准备的大通铺,正好可以拿来先安置这三个村的村民。

    至于其他较为远离海边,地势也略高的村民也在各自里正和衙役的提醒和组织下,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好在的是安南百姓在此地生活多年,对于台风这类恶劣天气的发生也早就摸索出了一定的应对办法。

    待到大家把能做的准备工作都做了,傍晚时一阵阵的大风便刮了起来,头顶的乌云更是笼聚到了一起,显得分外的可怖。

    晚上食用餔食的时候,韩彻的速度特别快。三两下就吃完,他便快步朝着衙门前院走去。今晚担忧会有意外发生,衙门所有任职官吏都被要求留宿在班房。

    韩老三瞧见,也赶紧扒拉完自己碗里的饭食,朝着韩彻的背影追了上来。

    到了半夜,果然狂风暴雨一起降落。韩彻带着韩老三和几名巡夜的衙役一起坐在衙门大堂正中央,面色凝重的看着外面硕大的暴风雨。

    因着风雨太大,衙门大堂的门只能做关闭状态。但时下门都是木制,安南县衙又修建多年,衙门好些门的门缝都越发变大。

    韩彻一早便让人在衙门大堂点了二十多盏油灯,不仅将整个大堂照得灯火通明,也使得这些灯火燃烧的亮光从门缝渗透不少出去。

    这么一来,外面的风雨必然也会有不少从门缝飘进来。但每当一盏油灯被风雨吹灭后,韩彻马上便会将其继续点亮。

    眼下条件十分受限,韩彻便更要保证,一旦今晚县城内有民众家中发生意外跑来求救,远远便能瞧见这份亮光。

    不过这一整晚,都并未等来什么求救,但韩彻也没敢合眼。而这场来势汹涌的暴风雨,一直到天将亮时,才逐渐减小。

    柳氏这一晚上也没睡好,一见着雨水变小,便赶紧和三娘四娘,还有厨娘她们把一早便起来熬煮得滚烫的红糖生姜水给大家送来。

    “二郎,我瞧着这场风雨应是过去了,不若你先回房间休息一下。”知晓韩彻就坐在衙门大堂中干熬了一整个晚上,柳氏便满脸心疼道。

    可眼下暴风雨是瞧着过去,但安南县内百姓们的具体情况,韩彻还需要赶紧去做核查知晓才行。

    韩彻喝完碗里的红糖生姜水后,觉着身体暖和起来,力气也充足了后,便说道:“阿娘,我没事,精神好着呢!”

    这具身体本就年轻,才刚满的二十一。韩彻穿来的这两年,虽没有正儿八经的做什么锻炼,但为着管辖好一整个安南县的民生,韩彻不仅没少去到各乡村视察,地里的劳作也常有,因此每日的运动量是绝对足够的,身体如今是真强健不少。

    韩彻宽慰完柳氏后,便又对着众官吏说道:“大家今日再辛苦些,随我一起尽快将百姓们的情况摸查清楚。”

    接着,韩彻便让钱县丞和刘县尉也分别带队。

    南面仅有的三个村子已经被安置到县衙来,北面基本就是靠近县衙这一片,韩彻分派韩老三带一队衙役去安置救援等工作。刘县尉带着些衙役往西面的各村庄去,至于钱县丞,他再负责带一队衙役往东面的各村庄去。

    韩彻作为县令,虽说是留守在县衙,但实际他这边的任务是最重的。

    一方面他需要能及时接收到大家巡查的灾后情况,尽快做出解决措施。尤其是一些药物和生活用品等必备物资,韩彻需得尽快补齐一些衙门府库之前置备不到位的地方。

    另一方面县城内百姓们的灾后排查,也是一份需得韩彻安排人去做的大工程。

    对于这场大暴风雨,韩彻也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不过一场大排查下来,状况比他预想的其实要好很多。

    县城内就不说了,居民因房屋修建不牢靠导致受伤几人,但情况并不严重。至于城外乡镇农户,受灾情况比县城内确实严重。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房屋修建上。

    安南一年四季气候都温暖,百姓基本都不必考虑冬季保暖上的问题,于是为了节省成本,乡下农户们的房屋多为木头或竹子搭建。

    这么一场狂风暴雨刮过后,不少乡下村民的房子出现损坏。其中尤其是以竹子搭建的房屋,还有一些连屋顶都被吹没了的。